《教书育人》杂志社
首页 > 期刊导读
 
/ / /
 

李庾南:为教育而生的师者楷模

 
来源:教书育人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08
 
1957 年8 月,一位年仅17 岁的姑娘走上了讲台,执教数学并担任班主任。她虚心向老教师求教,认真备课、上课,以“大姐姐”的身份和学生打成一片……从此,她再也没有离开学校和这份工作! 1989 年,她被授予“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”,获“人民教师奖章”。 2010 年,她创造了“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主任”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。 2014 年,她创立的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”教学法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。 2015年,她当选为“全国教书育人楷模”。 2018年,她获评国家“万人计划”教学名师。 从“姐姐老师(班主任)”到“妈妈老师(班主任)”,再到“奶奶老师(班主任)”,在教育战线已经奋斗了63 年的她,集多项重量级国家荣誉于一身。放眼全国,一线教师难出其右。而她本人最为自豪,也最为看重的,却是“一辈子做教师,坚守讲台,教书育人”。她就是李庾南。 “视教育为生命,教育与生命融合,做有建树教师。”是她对自己的新期许。 敬业,做合格教师 高中毕业走上讲台时,李庾南对教师的理解还不深刻,只觉得“教师就是一种职业,从此有了铁饭碗”。她朴素地想:保住这份职业,捧牢这个饭碗,站稳这个讲台,需要老老实实做人、认认真真做事。因此,她这样定位自己的行为——“安分、认真、勤勉”。 她家离学校不远,步行只需10 多分钟,但为了迅速胜任教学工作,她选择了住校,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。早上,她和学生一起跑步、做操、打球;晚上,她在办公室备课,虚心向老教师请教,做好教学设计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,她常常是先听老教师的课,再反复模仿练习,然后才到自己班上上课。就这样,年轻的李庾南铆足了劲儿向书本学、向老教师学、向学生学、向实践学。 她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数学教学。怀着对“亲其师而信其道”这句话的朴素认同,初为人师的李庾南暗下决心,要让所有的学生喜欢上自己的数学课。因此,每一次备课,她都会从学生的立场出发,认真思考这一节课学生将会怎么学,希望老师怎么讲。她研究和推敲每一句教学语言,对例题的分析讲解力求透彻、到位,作业及时批改,常常进行面批。这种甫一工作就表现出来的对教师职业的“珍惜”,以及背后折射出来的对待工作的端正态度和负责精神,大大缩短了她的新教师工作适应期。她的课渐渐由生涩到成熟,由平淡到精彩,班上学生的数学成绩常常名列前茅,学校也时常安排她上公开课。学生及家长不仅接纳了她,而且开始喜欢她这个“娃娃头”了。 20 世纪60 年代,李庾南做妈妈了,她开始带着母亲的情怀去教学、做班主任。工作中,当学生犯了错,或有了困难时,她常常会问自己“假如他是我的孩子,我怎么办”,基于共情寻求最佳处理方式。李庾南的班上曾有一个身患癫痫病的学生,她不离不弃。当学生发病倒地抽搐口吐秽物时,她不仅积极救治,还教育其他学生不歧视、多关怀。 在上好课、教好学生的同时,李庾南特别注重言传身教的育人作用。她说:“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,我自己必做到!”她总是以身作则,身体力行。在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”的火热年代,学校组织学生下农村参与夏收、秋收,参加插秧劳动时,李庾南虽然心里也怕蚂蟥叮咬,但她还是带头下田,即使上岸的时候腿上已经被咬了,她也绝不显得软弱,她要用自己的样子告诉学生:“人是要有点精神的!”至于参加爱国卫生运动,打扫厕所等看起来又脏又苦的活儿,她也是身体力行,示范着做好,不断给学生强化一种信念:做任何事都要做得最好! 1987年5月的一天,烟波浩渺的渤海,一艘海轮在劈波斩浪。应邀赴大连讲学的李庾南为了及时返程选择了坐船,但此时只剩下了散席票,而且整个航程需要29 个小时!她丝毫没有犹豫,租了一条草席,铺在船舱走道边坐了下来。总不能就这样白白耗费时间啊,要强的她以膝盖为桌,开始了《数学自学能力及其培养实践研究报告》的撰写。累了,就到甲板上眺望奔涌的大海;饿了,就掏出干粮啃几口……就这样,虽身处拥挤而嘈杂的环境,但凭着一颗宁静而高远的心,在艰辛的旅程结束的时候,李庾南终于完成了作为省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的实验研究报告。此后,在她当班主任的岁月里,每当有学生迷茫沉沦的时候,她总会给他们讲一讲自己的这段经历。 这些精神的感召力量是无穷的。数十年后,她的学生遇到她,说的第一句话总是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”! 精业,做优秀教师 多年的教育实践,李庾南渐渐地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意义、教师的责任与光荣。她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:教育是培养人的,教师和学生相处3 年,关乎学生未来30 年,乃至一生;社会的进步、国家的命运,系于教育,根在课堂。 1978年,已近不惑之年的李庾南,在改革的时代春风吹拂下,长期被压抑的热情释放出来,有了大显身手的兴奋感和紧迫感。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教育思潮,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,李庾南开始审视自己的工作,思考自己的未来,她日渐觉得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、饭碗,而且是一种大有作为的事业。作为教师,就应该有所追求、有所建树,这样才对得起学生,对得起自己。 从1978 年起,李庾南毅然投身于教学改革。当时,“满堂灌”的现象很普遍,教师们主要发挥“讲”的功能,看重的是教材内容、教学任务的完成,几乎不管学生的实际需要,教学效果并不佳。李庾南试图改变现状,闯出一条新路。基于对“学生不是老师讲会的,而是在老师的引导、指导、帮助下自己学会的”的理念认识,李庾南的课堂教学改革,着力在引导学生学会上下功夫,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做题,结果作业多,负担重,学生身心负荷大,效果不理想。李庾南并没有气馁,而是静心分析原因何在,通过进一步的实践研究,认识到方法比知识重要,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,学生就能举一反三。于是,她就在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上下功夫,围绕“学生自学数学能力及其培养”进行了最初的课题研究,研究初战告捷,有效改进了教法、学法。探索的成功让李庾南更深刻地回顾让学生学会到会学的全过程,反思有效课堂与无效课堂的区别,什么样的课、怎样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快、更长久地获得知识。就是在这样的“实践—反思—实践”中,李老师产生了顿悟——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”教学法一下子跃入了她的脑海。这一教学法将教法和学法有机结合在一起,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,教师的指导、帮助、促进作用也得到了彰显。这项成功的教改实验在南通市得到推广,相关成果还获得了“江苏省普通教育改革优秀成果奖”和“全国中小学改革金钥匙奖”。此后数十年,这项研究持续深入、螺旋上升,荣膺各类大奖,成果向全国推广、辐射。 教改研究的路并不平坦,在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”教学探索起步的时候,因为种种原因,也有人非议、看不顺眼、不认同、不服气。每次的公开课,也是众说纷纭,但是李庾南坚持自己的立场,不随流俗,立定脚跟。当时,一些教师上公开课,为了所谓的效果,有时候会在课堂上耍一些小手腕。一堂课一般是五步教学,最后的结课环节,有些教师只喊好学生“撑门面”,叫优秀的学生上台板演。而李庾南却不会为了公开课的“好看”就放弃原则,她追求真实的课堂。新授课后,学生当堂练习,她通过巡视,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记录,到了结课时,总会叫出错的和答对的学生一同板演。此时,那些学得不太扎实的学生就会暴露出问题,同学发现了,会暗示、会提醒,形成台上台下共同研商、切磋的氛围。这样的课堂才是着眼每个学生学会的课堂,而不是只关注少数人的课堂。 这种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成为李庾南的教学信念,同时也成为她的主要带班理念。她一直舍不下她的班主任工作,她说,教育首先是关怀、是呵护,她执教的班也因此成了众多家长和学生竞相加入的热点班级。为了满足更多的家长和学生享受优质教学的需要,近几年李庾南开始走班上课,每个班一次上足一个单元的内容,以保证教学的相对完整性,并继续担任整个年级的总班主任。李庾南说:“班主任的思想、境界、品格、视野甚至对社会的情感,会对初中阶段的孩子产生很大影响。我希望自己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,能给孩子们正确的方向,对孩子的世界观、价值观产生正面的影响。” 乐业,做有建树教师 李庾南这样理解人生的意义:“我活着,被人需要,被人信任,这就是幸福!”除了在本校带好班、上好课,她还热心教育公益,积极响应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号召,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。 当年,江苏教育电视台筹播名师课堂,邀请李庾南拍摄录像课《李庾南教数学》。当时,因工作日校办厂开工,拍摄所需电力负荷不足,只能安排在工厂不开工的周末进行。时值暑期,天气炎热,加之聚光灯的炙烤,李庾南和学生们的头发都几乎被烤焦了,眼睛也因为强光照射而泪流不止。最初的6 讲《几何入门教学》,居然从早上8 点拍到了夜里10 点!后来,有了电教馆专用拍摄场所,条件改善了一些,但还是没有空调,电风扇有噪音不能开,一节课拍下来,大家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。回看录像的时候,李庾南发现衣服上有汗渍,追求完美的她提出重拍。大家夜里12 点进场继续拍,凌晨两三点拍好,连拍6 个晚上,最终完成了拍摄任务。李庾南那种吃得苦却不以为苦的精神,连走南闯北、见多识广的摄像师都被感动了!此后,李庾南还应中国教育电视台、教育部电化教育出版社、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等单位的邀请,赴北京拍摄了特级教师辅导初中数学录像课等,承担了初中3 年全部课程的讲学任务,在所有被邀请的教师里是绝无仅有的。这些资源在人民教育学习网等平台推出后,惠及了全国师生。迄今,她已经拍摄并播出了290 讲录像课和讲座! 李庾南右手食指的末端一节是变形的,外人绝对想不到这居然是因为写书、写教案写出来的。在电脑还没普及的20世纪90年代初,夏天,她就在通风的过道里,坐在小椅子上辛勤写作。手写得疼了,她用棉花裹住手指,缠上胶带继续写,常年的书写严重影响了手指的正常生长。变形的手指是李庾南实践不止、笔耕不辍的最好见证。 除了通过录像、著作让更多的师生享受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”的课堂教学,李庾南还不辞劳苦“走出去”,让更多的师生直接受益。继2006 年成立“李庾南数学教学研究所”之后,2013 年南通市教育局成立了“李庾南实验总校”,2016 年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教学法全国研修与推广中心”成立。如今,随着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”教学成果的全国推广,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”教学已有多个地级实验区,300 余所实验学校。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”教学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教育生产力,改善了课堂生态,实验区、校学生参与各级学业质量监测,学习水平、绿色指标均有显著提高。除了种子学校,李庾南还通过带徒、培训等方式,分期分批培训市内外初中数学教师3000 余人次,培养出省特级教师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、地市级学科带头人等各类“种子教师”100 余名。李庾南说:“把这些种子教师培养好了,他们就能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,带动更多的乡村教师发展。只有教师的发展,才有学生的发展。培养青年教师,我责无旁贷。” 2018 年,在兰州举行的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”教学成果全国研修与推广活动上,李庾南是坐着轮椅、脚缠绷带上公开课的,现场数百名听课师生感动了,同时全国收看网络直播的30 余万教师也被感动了。原来就在活动的前一天,李庾南下车时不小心摔倒,造成了腿骨骨折,但她谢绝了主办方取消上课的建议,坚持按原计划进行。“人活着是要有一种精神的!”李庾南再次用行动作出响亮的回答。 《论语·述而》有云:“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李庾南正是这样的人。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,做到极致,是她的基本态度。2019 年教师节期间,南通市“我的教师岁月”主题宣讲会上,李庾南应邀分享自己的教育感悟,其中一段话让我们读懂了这位终身从教的师者楷模的初心使命—— 在事业的追求中,我付出了辛劳、汗水甚至泪水,但我成就了无数学生,也成就了我自己,体会到了教育的幸福人生。不知不觉中,我已步入耄耋之年,成了学生的“奶奶班主任”;不知怎的,我也越来越离不开讲台,离不开学生,离不开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”教学法的研究和成果推广了。我的生命与教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,教育就是我的生命! 1957 年8 月,一位年仅17 岁的姑娘走上了讲台,执教数学并担任班主任。她虚心向老教师求教,认真备课、上课,以“大姐姐”的身份和学生打成一片……从此,她再也没有离开学校和这份工作!1989 年,她被授予“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”,获“人民教师奖章”。2010 年,她创造了“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主任”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。2014 年,她创立的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”教学法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。2015年,她当选为“全国教书育人楷模”。2018年,她获评国家“万人计划”教学名师。从“姐姐老师(班主任)”到“妈妈老师(班主任)”,再到“奶奶老师(班主任)”,在教育战线已经奋斗了63 年的她,集多项重量级国家荣誉于一身。放眼全国,一线教师难出其右。而她本人最为自豪,也最为看重的,却是“一辈子做教师,坚守讲台,教书育人”。她就是李庾南。“视教育为生命,教育与生命融合,做有建树教师。”是她对自己的新期许。敬业,做合格教师高中毕业走上讲台时,李庾南对教师的理解还不深刻,只觉得“教师就是一种职业,从此有了铁饭碗”。她朴素地想:保住这份职业,捧牢这个饭碗,站稳这个讲台,需要老老实实做人、认认真真做事。因此,她这样定位自己的行为——“安分、认真、勤勉”。她家离学校不远,步行只需10 多分钟,但为了迅速胜任教学工作,她选择了住校,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。早上,她和学生一起跑步、做操、打球;晚上,她在办公室备课,虚心向老教师请教,做好教学设计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,她常常是先听老教师的课,再反复模仿练习,然后才到自己班上上课。就这样,年轻的李庾南铆足了劲儿向书本学、向老教师学、向学生学、向实践学。她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数学教学。怀着对“亲其师而信其道”这句话的朴素认同,初为人师的李庾南暗下决心,要让所有的学生喜欢上自己的数学课。因此,每一次备课,她都会从学生的立场出发,认真思考这一节课学生将会怎么学,希望老师怎么讲。她研究和推敲每一句教学语言,对例题的分析讲解力求透彻、到位,作业及时批改,常常进行面批。这种甫一工作就表现出来的对教师职业的“珍惜”,以及背后折射出来的对待工作的端正态度和负责精神,大大缩短了她的新教师工作适应期。她的课渐渐由生涩到成熟,由平淡到精彩,班上学生的数学成绩常常名列前茅,学校也时常安排她上公开课。学生及家长不仅接纳了她,而且开始喜欢她这个“娃娃头”了。20 世纪60 年代,李庾南做妈妈了,她开始带着母亲的情怀去教学、做班主任。工作中,当学生犯了错,或有了困难时,她常常会问自己“假如他是我的孩子,我怎么办”,基于共情寻求最佳处理方式。李庾南的班上曾有一个身患癫痫病的学生,她不离不弃。当学生发病倒地抽搐口吐秽物时,她不仅积极救治,还教育其他学生不歧视、多关怀。在上好课、教好学生的同时,李庾南特别注重言传身教的育人作用。她说:“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,我自己必做到!”她总是以身作则,身体力行。在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”的火热年代,学校组织学生下农村参与夏收、秋收,参加插秧劳动时,李庾南虽然心里也怕蚂蟥叮咬,但她还是带头下田,即使上岸的时候腿上已经被咬了,她也绝不显得软弱,她要用自己的样子告诉学生:“人是要有点精神的!”至于参加爱国卫生运动,打扫厕所等看起来又脏又苦的活儿,她也是身体力行,示范着做好,不断给学生强化一种信念:做任何事都要做得最好!1987年5月的一天,烟波浩渺的渤海,一艘海轮在劈波斩浪。应邀赴大连讲学的李庾南为了及时返程选择了坐船,但此时只剩下了散席票,而且整个航程需要29 个小时!她丝毫没有犹豫,租了一条草席,铺在船舱走道边坐了下来。总不能就这样白白耗费时间啊,要强的她以膝盖为桌,开始了《数学自学能力及其培养实践研究报告》的撰写。累了,就到甲板上眺望奔涌的大海;饿了,就掏出干粮啃几口……就这样,虽身处拥挤而嘈杂的环境,但凭着一颗宁静而高远的心,在艰辛的旅程结束的时候,李庾南终于完成了作为省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的实验研究报告。此后,在她当班主任的岁月里,每当有学生迷茫沉沦的时候,她总会给他们讲一讲自己的这段经历。这些精神的感召力量是无穷的。数十年后,她的学生遇到她,说的第一句话总是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”!精业,做优秀教师多年的教育实践,李庾南渐渐地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意义、教师的责任与光荣。她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:教育是培养人的,教师和学生相处3 年,关乎学生未来30 年,乃至一生;社会的进步、国家的命运,系于教育,根在课堂。1978年,已近不惑之年的李庾南,在改革的时代春风吹拂下,长期被压抑的热情释放出来,有了大显身手的兴奋感和紧迫感。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教育思潮,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,李庾南开始审视自己的工作,思考自己的未来,她日渐觉得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、饭碗,而且是一种大有作为的事业。作为教师,就应该有所追求、有所建树,这样才对得起学生,对得起自己。从1978 年起,李庾南毅然投身于教学改革。当时,“满堂灌”的现象很普遍,教师们主要发挥“讲”的功能,看重的是教材内容、教学任务的完成,几乎不管学生的实际需要,教学效果并不佳。李庾南试图改变现状,闯出一条新路。基于对“学生不是老师讲会的,而是在老师的引导、指导、帮助下自己学会的”的理念认识,李庾南的课堂教学改革,着力在引导学生学会上下功夫,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做题,结果作业多,负担重,学生身心负荷大,效果不理想。李庾南并没有气馁,而是静心分析原因何在,通过进一步的实践研究,认识到方法比知识重要,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,学生就能举一反三。于是,她就在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上下功夫,围绕“学生自学数学能力及其培养”进行了最初的课题研究,研究初战告捷,有效改进了教法、学法。探索的成功让李庾南更深刻地回顾让学生学会到会学的全过程,反思有效课堂与无效课堂的区别,什么样的课、怎样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快、更长久地获得知识。就是在这样的“实践—反思—实践”中,李老师产生了顿悟——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”教学法一下子跃入了她的脑海。这一教学法将教法和学法有机结合在一起,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,教师的指导、帮助、促进作用也得到了彰显。这项成功的教改实验在南通市得到推广,相关成果还获得了“江苏省普通教育改革优秀成果奖”和“全国中小学改革金钥匙奖”。此后数十年,这项研究持续深入、螺旋上升,荣膺各类大奖,成果向全国推广、辐射。教改研究的路并不平坦,在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”教学探索起步的时候,因为种种原因,也有人非议、看不顺眼、不认同、不服气。每次的公开课,也是众说纷纭,但是李庾南坚持自己的立场,不随流俗,立定脚跟。当时,一些教师上公开课,为了所谓的效果,有时候会在课堂上耍一些小手腕。一堂课一般是五步教学,最后的结课环节,有些教师只喊好学生“撑门面”,叫优秀的学生上台板演。而李庾南却不会为了公开课的“好看”就放弃原则,她追求真实的课堂。新授课后,学生当堂练习,她通过巡视,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记录,到了结课时,总会叫出错的和答对的学生一同板演。此时,那些学得不太扎实的学生就会暴露出问题,同学发现了,会暗示、会提醒,形成台上台下共同研商、切磋的氛围。这样的课堂才是着眼每个学生学会的课堂,而不是只关注少数人的课堂。这种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成为李庾南的教学信念,同时也成为她的主要带班理念。她一直舍不下她的班主任工作,她说,教育首先是关怀、是呵护,她执教的班也因此成了众多家长和学生竞相加入的热点班级。为了满足更多的家长和学生享受优质教学的需要,近几年李庾南开始走班上课,每个班一次上足一个单元的内容,以保证教学的相对完整性,并继续担任整个年级的总班主任。李庾南说:“班主任的思想、境界、品格、视野甚至对社会的情感,会对初中阶段的孩子产生很大影响。我希望自己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,能给孩子们正确的方向,对孩子的世界观、价值观产生正面的影响。”乐业,做有建树教师李庾南这样理解人生的意义:“我活着,被人需要,被人信任,这就是幸福!”除了在本校带好班、上好课,她还热心教育公益,积极响应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号召,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。当年,江苏教育电视台筹播名师课堂,邀请李庾南拍摄录像课《李庾南教数学》。当时,因工作日校办厂开工,拍摄所需电力负荷不足,只能安排在工厂不开工的周末进行。时值暑期,天气炎热,加之聚光灯的炙烤,李庾南和学生们的头发都几乎被烤焦了,眼睛也因为强光照射而泪流不止。最初的6 讲《几何入门教学》,居然从早上8 点拍到了夜里10 点!后来,有了电教馆专用拍摄场所,条件改善了一些,但还是没有空调,电风扇有噪音不能开,一节课拍下来,大家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。回看录像的时候,李庾南发现衣服上有汗渍,追求完美的她提出重拍。大家夜里12 点进场继续拍,凌晨两三点拍好,连拍6 个晚上,最终完成了拍摄任务。李庾南那种吃得苦却不以为苦的精神,连走南闯北、见多识广的摄像师都被感动了!此后,李庾南还应中国教育电视台、教育部电化教育出版社、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等单位的邀请,赴北京拍摄了特级教师辅导初中数学录像课等,承担了初中3 年全部课程的讲学任务,在所有被邀请的教师里是绝无仅有的。这些资源在人民教育学习网等平台推出后,惠及了全国师生。迄今,她已经拍摄并播出了290 讲录像课和讲座!李庾南右手食指的末端一节是变形的,外人绝对想不到这居然是因为写书、写教案写出来的。在电脑还没普及的20世纪90年代初,夏天,她就在通风的过道里,坐在小椅子上辛勤写作。手写得疼了,她用棉花裹住手指,缠上胶带继续写,常年的书写严重影响了手指的正常生长。变形的手指是李庾南实践不止、笔耕不辍的最好见证。除了通过录像、著作让更多的师生享受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”的课堂教学,李庾南还不辞劳苦“走出去”,让更多的师生直接受益。继2006 年成立“李庾南数学教学研究所”之后,2013 年南通市教育局成立了“李庾南实验总校”,2016 年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教学法全国研修与推广中心”成立。如今,随着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”教学成果的全国推广,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”教学已有多个地级实验区,300 余所实验学校。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”教学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教育生产力,改善了课堂生态,实验区、校学生参与各级学业质量监测,学习水平、绿色指标均有显著提高。除了种子学校,李庾南还通过带徒、培训等方式,分期分批培训市内外初中数学教师3000 余人次,培养出省特级教师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、地市级学科带头人等各类“种子教师”100 余名。李庾南说:“把这些种子教师培养好了,他们就能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,带动更多的乡村教师发展。只有教师的发展,才有学生的发展。培养青年教师,我责无旁贷。”2018 年,在兰州举行的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”教学成果全国研修与推广活动上,李庾南是坐着轮椅、脚缠绷带上公开课的,现场数百名听课师生感动了,同时全国收看网络直播的30 余万教师也被感动了。原来就在活动的前一天,李庾南下车时不小心摔倒,造成了腿骨骨折,但她谢绝了主办方取消上课的建议,坚持按原计划进行。“人活着是要有一种精神的!”李庾南再次用行动作出响亮的回答。《论语·述而》有云:“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李庾南正是这样的人。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,做到极致,是她的基本态度。2019 年教师节期间,南通市“我的教师岁月”主题宣讲会上,李庾南应邀分享自己的教育感悟,其中一段话让我们读懂了这位终身从教的师者楷模的初心使命——在事业的追求中,我付出了辛劳、汗水甚至泪水,但我成就了无数学生,也成就了我自己,体会到了教育的幸福人生。不知不觉中,我已步入耄耋之年,成了学生的“奶奶班主任”;不知怎的,我也越来越离不开讲台,离不开学生,离不开“自学·议论·引导”教学法的研究和成果推广了。我的生命与教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,教育就是我的生命!

文章来源:教书育人 网址: http://jsyr.400nongye.com/lunwen/itemid-2331.shtml


上一篇: 道德优美 学术纯粹
下一篇: 职业教育论文_高职院校课程思政:政策表征、现状剖析与优化对策



点击在线投稿

 
/ / /
 
 
 
 

Copyright 2001-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
本站不是《教书育人杂志社》官网,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,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。